绘本故事《童年的秘密(儿童教育革命性著作,全面揭秘儿童“敏感期”,寻找孩子成长的奥秘)》- 适合
绘本《童年的秘密(儿童教育革命性著作,全面揭秘儿童“敏感期”,寻找孩子成长的奥秘)》,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绘本内容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早教经典,儿童教育革命性著作,全面揭秘“儿童敏感期”,寻找孩子成长的奥秘)
——儿童的发育和成长有其本质规律,父母只有了解孩子,才能陪同孩子一起成长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蒙台梭利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蒙氏教育经典,儿童教育极富革命性的理论著作,至今仍具有超前的教育意义
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为0-3岁儿童量身打造的早期教育指南,提出“敏感期”、导向内在约束自由、专注力、社会性发展等理念,对儿童教育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对当今儿童教育仍具有超前的指导意义。
◎儿童教育者翻译,经典译本,专业译作
本书由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多家亲子教育媒体专栏作者刘莹翻译。译者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实践,具有多年儿童教育翻译经验,结合中国儿童教育,深入浅出,将超前的教育理论翻译得浅显易懂,尽可能保留原著特色。
◎大量详注,解释疑难,扫清阅读障碍
尤其对“植物性机能”等疑难专业名词,以及“福禄贝尔”“詹姆士”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领域及与本书相关的理论进行注释,解决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疑难。
◎增加蒙台梭利生平和著作年表,有助于理解本书及蒙氏教育发展背景和轨迹
根据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官方资料整理蒙台梭利生平和著作年表,有助于理解蒙台梭利及蒙氏教育的发展情况,理解蒙氏教育体系。
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主张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感官教育,重视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建构完善人格。
《童年的秘密》针对0—3岁孩子,通过大量实例详细阐述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秘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敏感期”这一重要早教概念,论证重复性操作、专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倡儿童内在约束的自由、社会性发展等理论,并为家长和教师指出儿童教育的原则以及激发儿童内在发展的重要方法,*后得出结论: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要压抑孩子,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供帮助。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极富革命性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20世纪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氏幼儿园——“儿童之家”创办者。
反对过分干涉儿童,倡导为儿童设计专属环境,提出“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重要早教概念。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推出多部早教经典。
著作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多国设立蒙台梭利协会,蒙台梭利学校遍及百余国家,全球千万所学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各界知名人士,如比尔·盖茨、彼得·德鲁克、乔治·克鲁尼等,幼时都深受蒙氏教育影响。
译者介绍
刘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家庭教育专业),师从著名家庭教育学者陈建翔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及个人成长咨询顾问,担任多家亲子教育媒体专栏作者,曾任宝宝树、摇篮网主编,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翻译经验,主要翻译作品包括《童年的秘密》《斯波克教子宝典》等多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专著。
目 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儿童的时代
第二章 被告席上的成年人
第三章 生物学的间奏曲
第四章 新生儿
第五章 天赋本能
第六章 心灵的胚胎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
第八章 秩序敏感期
第九章 智力发展
第十章 生长发育障碍
第十一章 行走
第十二章 手
第十三章 节 奏
媒体评论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很多人接受,因为其灵魂就是自由和爱。自由和爱这两样东西如影随形,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了一样,另一样就无法存在。
——尹建莉(中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
蒙台梭利教育将照亮孩子的未来。蒙台梭利教育以孩子生命成长为中心,抓住孩子成长“敏感期”,将引领世界幼儿教育向前发展。
——托马斯·爱迪生(美国著名发明家)
我认为没有比蒙台梭利教育法更好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对美的敏感度,并唤醒他们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
免费在线读
偏离正轨
经验显示,正常化导致儿童许多特有的孩子气的品质消失了,不只是那些被认为是缺点的品质消失了,还有一些被普遍认为是美德的品质也消失了。在这些消失的品质中不只有不修边幅、叛逆、懒惰、贪婪、自大、喜欢吵架和性情不稳定,还有所谓的“创造性想象力”,喜欢听故事,依恋某人、游戏,温顺,服从,等等,也包括经过科学研究并定义下来的儿童所具有的品质,例如模仿、好奇、反复无常、注意力不稳定等。这些儿童特征的消失表明,儿童真正的天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被了解,这一事实的普遍存在令人吃惊。但是,这并不新鲜。
一个人可能被某个本身很小的问题引入歧途,这种问题在未被觉察的情况下悄悄混进这个人的行为之中,隐藏在爱和帮助的伪装下面,但这实际上是出于这个人的盲目无知,他潜意识中的以自我为中心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恶魔般的影响。然而儿童不断获得新生,他们自身的容忍能力让成长计划没有遭到破坏,这个计划符合他们应有的正常的发展规律。
如果一个儿童回归正常、自然的状态,一般与某个特别的因素有关,这个因素就是专注于某项身体活动,那使他与外部现实发生了接触。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儿童所有的行为偏差都有一个唯一的根源——儿童成长期的潜在能量应该通过实体化过程得以逐渐发展,而这个时候他所面临的恶劣环境让他无法实现其原始成长计划。
神 游
实体化的观念可以作为指导原则,用来解释异常行为的特征:心理能量必须在活动中被实体化,这样才能使这个人的人格得到统一。如果这种统一无法完成,或是因为成年人的控制,或是儿童在他所处环境中缺乏动力,那么,心理能量和身体活动这两种行为构成要素就会各自分头发展,“人就被分裂了”。因为,本质上没有什么东西被创造或被毁灭,儿童的心理能量或者按照他们应有的方式发展,或者沿着错误的方向而去,而行为偏差通常发生在这些能量失去了终极目标而漫无目的地徘徊之时。本应该通过自发的身体活动进行自我建构的心灵,就躲避到了幻想之中。
VIP会员查看更多完整内容。
微信搜索「布克船长亲子故事」,关注领取价值128元VIP会员的3天体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