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怕冷的猫-萌2018年1月启蒙版》- 适合5-7岁,3-4岁,图画故事
绘本《怕冷的猫-萌2018年1月启蒙版》,连环画出版社
绘本内容
温暖的南方,是怕冷小猫的理想之地,然而,所有的出发果真都会如其所愿、终而抵达向往的彼岸吗?这一回,这本《怕冷的猫》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抵达,而所有成长,却都是在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
起初,故事便在层层推进的情节逻辑之下埋藏了一条清晰的情感逻辑。四季更替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从“秋风”到“深秋的风”,再从“冬天的风”到“北风”,却让怕冷的小猫越发难以忍受,于是,他逐步戴上了御寒的猫耳帽、穿上了厚毛衣,甚至还添上了裤子、袜子和围巾,最后瑟缩在长椅上一动不想动。雪夜前,小猫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不直接去暖和的南方呢?
在这强大心理动机的驱使下,一个伴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移的旅程就此开启。“小猫走啊走啊,走了很久,身上暖和起来。‘这儿挺暖和的,一定就是南方了吧。’”读到这里,聪明的孩子也许已经发现了什么。然而,小猫这时无疑仍处于一种“产热”而“不自知”的状态中,只能将一切简单地归因于“到了南方”。
我们知道,成长本就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常有反复,就像小猫一旦抵达了心目中的“温暖之地”,由于惯性,他立刻想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休憩。而正是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念头,却注定了他随后一系列的“噩运”——由于休息之处是个洗衣篮,他竟被老眼昏花且毫不知情的老奶奶丢进了洗衣机,接着又被拧干、晾在了暴风雪中……故事发展到这儿,看着戏谑夸张的画面,孩子们常常能感到恶作剧般的幽默,如同观看《猫和老鼠》等带有暴力美学的动画片一般,而与此同时,他们内心又会升腾起一股抑制不住的同情与难过。而一个在情节中安插了略带“暴力”元素的故事,真的适合读给当下的孩听子吗?
在教育学范畴里,“舒适圈理论”似乎可以回应这个问题。该理论是说所有人都长期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他们因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事物而觉得安逸、自在;但当他们突破这个界限时,立马会面临未知的变化,因而感到不适甚至挫败。而事实上,舒适圈之外的挑战和挫折常常能够激发人们新的潜力,在达到重新舒适后,人的世界也就愈加广阔。正如故事中的小猫,起初为了寻找温暖而出发,却莫名遭受了一场比严寒更令人难以忍受的“磨难”,然而也正因如此,在失去了帽子、毛衣和手套等依赖后,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独自走出困境。他跑啊跑,身体渐渐解冻、直至满头大汗,并且越跑越开心,那是因为这时的小猫已然觅得了变暖的不二法门——运动。
作为一本颇受欢迎的儿童绘本,除了传递正面的精神主旨,其绘本语言本身的魅力亦不容忽视。例如画面的方向性问题:去往“南方”的路上,小猫总是自左往右运动的,而当他决定离开时,他的动线立刻反转,符合孩子的早期认知;又如绘本的色调转换:在转折前后,绘本由阴冷萧瑟的蓝紫色调变成了温暖柔和的粉红色调,暗示着小猫内心阴翳的散去与光明的到来;再如绘本的书封设计:封面上包裹严实、表情呆滞的小猫与封底上因运动而由内向外散发出生命活力的小猫形成了鲜明对比……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常立曾说过:“虽然我们的世界有时如此残酷、如此冷酷无情,但是我们要给孩子和未来的孩子讲一个东西,这是永远不能丢的,那就是希望。”在图文合奏的故事里,我们的确看到了打破“舒适圈”的小猫获得了自我觉知与改变的力量,最终在那个同样寒冷的环境里学会通过运动去对抗严寒——“世界如此安静,只有我在美丽地旋转”,我想正是这个刹那,便是绘本能够召唤出的最美的刹那。
阅读建议
这真是一本适合在清冷的冬夜坐在暖暖的被窝里一起阅读的绘本啊,但最好别作为最后一本读,因为和孩子一边同情小猫的“倒霉遭遇”,一边又忍不住哈哈大笑,难免会让小读者兴奋起来,不利于按时进入睡眠状态,也许早起读一读更有助于打起精神。
早上全副武装地出门去幼儿园,走路去是回顾这个故事、感受寒冷的最好机会啦。如果是一个北风凛冽的早晨,不妨把围脖松开下,感受下“风如刀割”的感觉,当然时间别太久以免感冒。也可以提醒小朋友看看大家走路的姿势,是不是跟小猫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