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考前必读中国经典: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学生版)》- 适合
绘本《考前必读中国经典: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学生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绘本内容
《考前必读中国经典: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学生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选取中国历史上“盘古开天辟地”到当前“中国的探月工程”共115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不是卷帙浩繁的大部头,而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历史普及读物。文中还设置“专业旁批”“经典拓展”“文化常识”“全真试题”等栏目,同时配有大量古代精美绣像和历史照片,双色印刷,将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切实提高阅读实效。
《考前必读中国经典: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学生版)》:
大禹治水禹,名叫文命,是鲧(gun)的儿子,颛(zhuan)顼(xu)帝的孙子,黄帝的玄孙。禹自幼就为人诚实忠厚,又聪明好学、吃苦耐劳,待人接物极有分寸,很受人们称道。在尧统治时期,禹就被尧征召到了身边,只因为他当时还年轻,没有被委以重任。在舜帝时期,就正式在朝为官,大家一致公认禹为官清正廉洁、勤恳严肃,他的仁心能使人们亲和,他的言谈可以使人们信服,他将自身的行动成为法度,总是谦恭勤勉地处理各项公事,所以被百官奉为典范。
帝尧时期,中原大地上经常洪水泛滥。每到雨季,常见那滔滔的洪水,犹似来自天上的猛兽,漫过高山,淹没丘陵,吞噬掉无数的良田。大水过后,房倒屋塌,物产被冲走,灾区的老百姓衣食无着、无处容身,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尧帝看了,十分着急,就任用了鲧去治水。极为可惜的是,在鲧治水时,虽也尽心谒力,却因不讲究方法,看到一处大水冲来,就去找人用土石封堵,结果是这边的堤刚堵上,那边的堤又决口了,更大的水势从决口处冲开,最后是堵了东面,淹了西面;堵了南面,淹了北面。治理了整整九年,各处的江、河、湖泊却照样泛滥。灾区的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日转星移,天地转换,九年的时问很快过去了。
此时的朝廷,也已换成了舜帝统治时期。在舜帝走访巡视、考察民情时,看到鲧的治水竟然如此不得_力,就地罢了他的官,并将其流放到了羽山。同时命令禹代替他的父亲继续治水。
禹领命上任后,丝毫不敢懈怠,马上奔赴水患区。但是他没有急于动手迎战洪水,而是先带领着他的得力助手伯意、后稷(ji)等人,耐心细致地去进行实地考察。他穿山越岭,认真观测山川的地势形貌,用木桩作为标志,测定地形的高低、和水的流向。他一路走来,跋山涉水,登悬崖,爬峭壁,一手拿着准和绳,一手拿着规和矩,背上还背着测四时、定方位的仪器,以便根据不同的时节安排应时的治水事宜。
禹时刻不能忘记,父亲是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最后只身病死在他乡。他更不能忘记朝廷对自己的重托和百姓的期待。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里,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然而一次都没有进入。他怕回家看见老母和妻儿,会分散了自己专心治水的精力;他怕“家”会绊住他四处察看水患和治理洪水的脚步。他每次都站在家门口,经过了一番犹豫后,都坚定地撇开了自己的小家,去顾全百姓的那个大家。他数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满脑子里装的全是治理洪水的问题。他通过反复调查,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摒弃了用“堵”治水的消极做法,实施了“疏通”治水、积极应对的办法.以便起到一朝努力,长治久安的长远效果。最后他带领百姓开发了九州的土地,疏导出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座大山,指导百姓在江、河、湖泊之间修建水渠,河流畅通无阻了,洪水顺从地按照人们的意愿,流向大江大海并滋润着四方的土地。
禹的巡行治水是从冀(ji)州开始的。他治理了壶口、梁山和岐(qi)山,修整了太原地区的大片原野;又疏导了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使兖(y6nj州地区大片的黑色肥沃土壤变成了中原的粮仓;紧接着疏导了青州的潍(wei)水和淄(zi)水,把该地的贡盐及海产品顺利运往京城;淮河的治理,让扬州地区花鲜果香,进贡的水果畅通无阻;江水、汉水的治理,让荆州的丝绸、大龟可以到达南河。
禹又把精选的稻种分发到农民手中,教导他们在低洼地上种植稻子。从此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人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洪水到处泛滥,不再是百姓流离失所,而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禹还边走边体察民情,动员粮食丰产的地区,把多余的粮食赈(zhen)济缺粮的民众。他根据各地土质的优劣,把它们划分了级别标准,调整了缴纳赋税的等级,还帮民众修路架桥,让不同的地区互通有无。同时,所到之处,向四方传扬舜帝的美德,使各地的诸侯都赞扬舜帝的英明,拥护舜帝的统一领导。大禹治水走遍了天下,因而也有力地沟通了朝廷和各诸侯间的关系,拉近了宫廷和民众的距离。
大禹游历四方,了解了各地的风俗民情,经常深入他们的生活,热心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磨砺了自己的治理才于,增进了不同地域间百姓的关系,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信任和赞扬。舜帝见大禹治水有功,且深得百姓的信任,为表彰他的功劳,亲手把一块极大的黑色圭赏赐给了大禹,在当时,黑色代表着水德,并且正式指定大禹为帝位的继承人。
舜帝去世后,禹顺应民意,登上了天子之位,国号为夏。夏禹执政期间,人们都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夏禹死后,由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中国的历史,从夏王启开始,帝位按世袭继承,直到他的后人桀的统治时期,史称夏朝。
…… 《考前必读中国经典: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学生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选取中国历史上“盘古开天辟地”到当前“中国的探月工程”共115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不是卷帙浩繁的大部头,而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历史普及读物。文中还设置“专业旁批”“经典拓展”“文化常识”“全真试题”等栏目,同时配有大量古代精美绣像和历史照片,双色印刷,将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切实提高阅读实效。
《考前必读中国经典: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学生版)》:
大禹治水禹,名叫文命,是鲧(gun)的儿子,颛(zhuan)顼(xu)帝的孙子,黄帝的玄孙。禹自幼就为人诚实忠厚,又聪明好学、吃苦耐劳,待人接物极有分寸,很受人们称道。在尧统治时期,禹就被尧征召到了身边,只因为他当时还年轻,没有被委以重任。在舜帝时期,就正式在朝为官,大家一致公认禹为官清正廉洁、勤恳严肃,他的仁心能使人们亲和,他的言谈可以使人们信服,他将自身的行动成为法度,总是谦恭勤勉地处理各项公事,所以被百官奉为典范。
帝尧时期,中原大地上经常洪水泛滥。每到雨季,常见那滔滔的洪水,犹似来自天上的猛兽,漫过高山,淹没丘陵,吞噬掉无数的良田。大水过后,房倒屋塌,物产被冲走,灾区的老百姓衣食无着、无处容身,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尧帝看了,十分着急,就任用了鲧去治水。极为可惜的是,在鲧治水时,虽也尽心谒力,却因不讲究方法,看到一处大水冲来,就去找人用土石封堵,结果是这边的堤刚堵上,那边的堤又决口了,更大的水势从决口处冲开,最后是堵了东面,淹了西面;堵了南面,淹了北面。治理了整整九年,各处的江、河、湖泊却照样泛滥。灾区的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日转星移,天地转换,九年的时问很快过去了。
此时的朝廷,也已换成了舜帝统治时期。在舜帝走访巡视、考察民情时,看到鲧的治水竟然如此不得_力,就地罢了他的官,并将其流放到了羽山。同时命令禹代替他的父亲继续治水。
禹领命上任后,丝毫不敢懈怠,马上奔赴水患区。但是他没有急于动手迎战洪水,而是先带领着他的得力助手伯意、后稷(ji)等人,耐心细致地去进行实地考察。他穿山越岭,认真观测山川的地势形貌,用木桩作为标志,测定地形的高低、和水的流向。他一路走来,跋山涉水,登悬崖,爬峭壁,一手拿着准和绳,一手拿着规和矩,背上还背着测四时、定方位的仪器,以便根据不同的时节安排应时的治水事宜。
禹时刻不能忘记,父亲是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最后只身病死在他乡。他更不能忘记朝廷对自己的重托和百姓的期待。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里,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然而一次都没有进入。他怕回家看见老母和妻儿,会分散了自己专心治水的精力;他怕“家”会绊住他四处察看水患和治理洪水的脚步。他每次都站在家门口,经过了一番犹豫后,都坚定地撇开了自己的小家,去顾全百姓的那个大家。他数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满脑子里装的全是治理洪水的问题。他通过反复调查,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摒弃了用“堵”治水的消极做法,实施了“疏通”治水、积极应对的办法.以便起到一朝努力,长治久安的长远效果。最后他带领百姓开发了九州的土地,疏导出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座大山,指导百姓在江、河、湖泊之间修建水渠,河流畅通无阻了,洪水顺从地按照人们的意愿,流向大江大海并滋润着四方的土地。
禹的巡行治水是从冀(ji)州开始的。他治理了壶口、梁山和岐(qi)山,修整了太原地区的大片原野;又疏导了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使兖(y6nj州地区大片的黑色肥沃土壤变成了中原的粮仓;紧接着疏导了青州的潍(wei)水和淄(zi)水,把该地的贡盐及海产品顺利运往京城;淮河的治理,让扬州地区花鲜果香,进贡的水果畅通无阻;江水、汉水的治理,让荆州的丝绸、大龟可以到达南河。
禹又把精选的稻种分发到农民手中,教导他们在低洼地上种植稻子。从此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人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洪水到处泛滥,不再是百姓流离失所,而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禹还边走边体察民情,动员粮食丰产的地区,把多余的粮食赈(zhen)济缺粮的民众。他根据各地土质的优劣,把它们划分了级别标准,调整了缴纳赋税的等级,还帮民众修路架桥,让不同的地区互通有无。同时,所到之处,向四方传扬舜帝的美德,使各地的诸侯都赞扬舜帝的英明,拥护舜帝的统一领导。大禹治水走遍了天下,因而也有力地沟通了朝廷和各诸侯间的关系,拉近了宫廷和民众的距离。
大禹游历四方,了解了各地的风俗民情,经常深入他们的生活,热心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磨砺了自己的治理才于,增进了不同地域间百姓的关系,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信任和赞扬。舜帝见大禹治水有功,且深得百姓的信任,为表彰他的功劳,亲手把一块极大的黑色圭赏赐给了大禹,在当时,黑色代表着水德,并且正式指定大禹为帝位的继承人。
舜帝去世后,禹顺应民意,登上了天子之位,国号为夏。夏禹执政期间,人们都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夏禹死后,由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中国的历史,从夏王启开始,帝位按世袭继承,直到他的后人桀的统治时期,史称夏朝。
……
VIP会员查看更多完整内容。
微信搜索「布克船长亲子故事」,关注领取价值128元VIP会员的3天体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