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日记背后的历史–法老的探险家》- 适合 青少年,小学用书,11-14岁
绘本《日记背后的历史–法老的探险家》,
绘本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与历史的完美二重奏,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这是一套日记体历史小说,用虚构的精彩故事,传达出真实难忘的历史。虚构日记与真实历史相得益彰,完美无缺!
★这套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记录日记的主人公全部都是涉世未深的孩子,通过一个孩子清纯而独特的视角,用日记记录下了庞贝城毁灭时、与埃及法老在宫廷中生活时、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纳粹铁蹄在德国肆意践踏时等等故事中,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种独特的传达历史的写法,使得这套书展现出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美感。
★每本书后面都附有真实的历史资料,涵盖了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简介、年表、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词汇以及推荐观看的电影等等。
文学之美、历史之实,阅读“日记背后的历史”系列,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每个孩子都不应错过!
内容简介
《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通过孩子的日记让读者亲历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领小读者走进历史名人的生活,让他们同日记的小主人一起窥见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其中,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是本套丛书的*特色之一,即一套日记体裁的历史小说,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本套丛书涉猎范围广泛,既网罗重大历史事件,又涉及艺术流派;既有帝王和革命者的故事,又有艺术家、发明家的轶闻。同时,为帮助小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每册书后都附有真实的历史资料,例如,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简介、年表、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词汇。
目录
《王室的逃亡》
《我逃离了纳粹德国》
《SOS泰坦尼克号》
《法老的探险家》
《莫扎特的未婚妻》
《海盗的俘虏》
《庞贝城的灰烬》
《樱桃时节》
前言
钱理群:《老少咸宜,多多益善》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只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
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致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我的故事》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我的故事》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媒体评论
《法老的探险家:小特使米内迈斯的日记》
考古学家绮丽儿•沃德结合*考古发现,完全用古埃及人的技术,原尺寸地复制了一艘古船,证明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当初的彭特之旅完全是可行的。——英国BBC《征服海洋的女法老》
《庞贝城的灰烬:小女奴布里色丝的日记》
“那是多么令人惊骇的景象啊!许多人在睡梦中死去,也有人在家门口死去,他们高举着手臂张口喘着大气……”——参与发掘庞贝古城的历史学家瓦尼奥
《海盗的俘虏:小人质伊夫的日记》
“海盗的黄金时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和印度等殖民地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欧洲君主们疯狂抢占殖民地,搜刮殖民地财物。海盗们坐享其成,大肆抢劫来往于欧亚两地贸易中心的商船。”——美国考古学家拉塞尔·斯科夫罗内克和查尔斯·艾文
《莫扎特的未婚妻:康斯坦丝的音乐日记》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马克利斯
《王室的逃亡:小裁缝露易丝的日记》
法国大革命创造了历史价值独一无二的东西,正是这种独一无二后来成了普适的价值:民主的初次试验。——卢梭
《樱桃时节:玛蒂尔德的巴黎公社日记》
我坚信自由的事业必胜,而我的缪斯,我那老迈而头发灰白的诗神,会永远存活,为死难者伸张正义,呼唤复仇。——巴黎公社诗人马罗陀
《泰坦尼克号:朱丽亚的沉船日记》
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二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我逃离了纳粹德国:伊尔丝的流亡日记》
“希特勒吞并荷兰后,颁布了一道道反犹太法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安妮的日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泛洪季2月8日
我在卡纳克神庙办的书吏学校读了三年书了。我每天都去上课,希望有朝一日能当一个好书吏,一个好祭司。我们的小法老图特摩斯也在那儿上学,他的目标是成为最博学的国王。我俩处得不错,谁让我们今年都满10岁呢。不仅如此,我俩都有一双大大的黑眼睛,还都剃了光头,这样不长虱子。我俩老待在一起,我真希望他就是我兄弟。
泛洪季2月9日
我不知道法老为什么喜欢我。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父亲都在很早以前去世了吧?是悲伤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吗?很有可能。不过他还有母亲,她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公主,而是地位卑微的次妃,这点让他怒不可遏。而我母亲,则在生我的时候难产死了。读书,写字,计算,拜神,格斗,射箭,驾车,陪国王玩耍,遵从他的命令……我怎么能不累,上课时怎么能不开小差。不过这一切都不能让舅舅知道。他一定会大发雷霆,罚我背诵整首“行当歌”(要知道这首诗特别长!),好让我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书吏高”!他还会舞动大棍子来威胁我说:“米内迈斯!俗话说得好,‘男孩儿的耳朵长在背上,打他才会听话。’”
泛洪季2月10日
我与法老的友谊让我能跟随他在任何地方自由出入——包括王宫。卫兵都认识我,假如偶然那么一次,我一个人来王宫,他们也会放我进去。图特摩斯有三个形影不离的伙伴:他的影子、他的爱犬扎布,还有我。我们玩得特别好,尽可能黏在一起。
今天上完课,我们在王宫的花园里玩了好一阵。我们躲在树荫下,轮流把棍子扔出去让扎布去找。天那么热,忠犬扎布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照样大幅蹦高,四处寻找,高声欢叫,嗅来嗅去,最后总能找到扔出去的棍子。它时不时跑到水池边,大口、大口地灌一通水,然后再跑回我们这里。它喝得太急,肯定不小心生吞了几只小青蛙或小鱼。
“扎布太棒了,”图特摩斯高兴地说,“它身上有使不完的劲!米内迈斯,你觉得彭特的狗会比它更健壮吗?比它更威武吗?”
我回答说不知道,他似乎有些失望。为了弥补我的无知,我向他保证,以后一定做个特别博学的祭司,能回答他的任何问题。
图特摩斯没有生气,对我说:“这里的一切都属于我,土地和水,大大小小的植物和动物,连人都是我的……所以说,我的朋友,应该由我来决定你以后的工作,你要服从我。”
其实,以后做什么对我都无所谓,我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我和法老的友谊。
VIP会员查看更多完整内容。
微信搜索「布克船长亲子故事」,关注领取价值128元VIP会员的3天体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