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家有小苗初长成》- 适合 家长用书
绘本《家有小苗初长成》,中国长安出版社
绘本内容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父母,尤其是新生儿父母的必读书之一
《家有小苗初长成》用一位爸爸采撷的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时光碎片,带领我们用“移情”的方法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用散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故事,绘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美丽画卷。
这是一本兼具文科生的才情和理科生的科学性的书。书中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管理学的角度对孩子们的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但你读来却不会有其他家教书那种一板一眼的感觉。美味的鸡汤(亲子间的美好时光)和大量的干货(子女教养的小绝招)和谐共存,铺陈出一场美好的亲子盛宴。
这是一本会让你心有戚戚焉的书,你会发现,书中的“小苗”简直就是自己孩子的翻版。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频频感叹一位爸爸竟然能用如此“正能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很多连极富经验的妈妈都感到头疼的问题竟然被这位爸爸一一轻松化解。无论是孩子哭闹着要东西,还是死活不肯洗澡,都仿佛变成了亲子间的一场游戏。
当你跟随《家有小苗初长成》一步步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便逐渐触摸到了教养的本质。笑容、合作将代替哭闹与争吵,束手无策变成了办法多多。你若懂得,便是晴天。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们不懂得。
中国版的“正面管教”,一本不但妈妈要看,爸爸更要看的亲子教养宝典
一个总是用“好的”代替“不行”的爸爸,告诉你如何从容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 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幼儿园?
★ 孩子哭闹着要东西怎么办?
★ 孩子就是不肯洗澡怎么办?
★ 如何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 怎样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 如何让孩子拥有诚信、自控力等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
目 录
1 你若懂得,便是晴天——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8 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时间和爱,是教育孩子的两大法宝
15 我不要比赛——只有时间和爱还不够,还需要有好的教育方法
22 社会学,大学问——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他的世界
29 向马斯洛致敬——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
39 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根据孩子成长状况设定阶段性目标
46 我不要洗头——多采用情感引导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55 读心术失败了——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65 亲密距离——保持和孩子空间上的亲密距离
72 苗苗的“神秘气泡”——保持和孩子心理上的亲密距离比空间上的亲密距离更重要
79 我不要上幼儿园——找到孩子的焦虑点,才能对症下药
88 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如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97 和蔼地说话——亲子沟通时,态度和技巧很重要
106 爸爸总在玩游戏——良好沟通的第一步:及时做出回应
114 窗边的小豆豆——良好沟通的第二步:学会倾听
122 学会说“好的”——良好沟通的第三步:用“好的”来接纳孩子的感受
131 学会说“不”——良好沟通的第四步:用“不”来为孩子设定界限
148 爸爸,还有几分钟——良好沟通的第五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
157 我要救米线——良好沟通的第五步:用“故事化”的语言讲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166 曾子杀猪——亲子间,诚信如钻石般宝贵
179 捉迷藏——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秩序感需求
187 模范情书——顺应孩子敏感期进行学习,能够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
199 米奇的故事——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别让过多的帮助妨碍孩子习惯的养成
208 棉花糖实验——意志力是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
220 邮递员的游戏——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学习、交往和情感慰藉的作用
231 故事的故事——故事对孩子的意义就在于接收信息并将信息重新在脑海中转化成画面的过程
244 世界是一本书——旅行帮助孩子认识外面的广阔世界、开阔视野
252 镜中自我——正确的评价让孩子自由生长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每一位用心的父母都能成为育儿专家
毕业十多年后的一个晚上,偶然的机缘又回到校园,闲来无事,我在“三角地”浏览海报,了解母校近期的动态。身边,陆续有晚修后的学子经过,偶尔有车铃声打破校园的静谧。忽然,耳畔传来天籁之声——是校合唱团的学生排练归来,兴犹未尽,纵声清唱。美妙的男女和声氤氲在橘黄色的路灯下,散发出淡淡的丁香味道。心门的锁随着歌声被轻轻拨动,释放出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回忆。
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总是匆匆而逝,但人生的旅途中到处都是风景。当你结婚生子,孩子挥舞着小手摇摇晃晃地向你跑来的时候,你的心弦会再一次被轻轻拨动,体味到幸福的另一种味道。不过,这种味道里不光会有甜蜜,也会掺杂丝丝苦涩。
还记得新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吗?我们欣喜地迎接他的到来。那时的我们,满怀着无数的憧憬,脑海中浮现的全是广告中的温馨画面。可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我们仿佛看到天使的翅膀一点点褪落,一把锋利的小钢叉慢慢浮现在眼前。曾经的我们会雄心万丈地认为:靠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人脉,一定会为孩子设计出一条康庄大道;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肯定可以让小家伙乖乖听话,从幸福走向幸福。可现实是如此骨感:这个再没有一个人会比你更了解的小家伙,仿佛会有无穷的办法让你火冒三丈或哭笑不得;而你自认为的“贴心照料”有时反而会成为引发“战争”的***。
我也曾经以为为小生命设计一条成长之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很快我就知道,小生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柔弱。尤其是在一个晴朗的夏日里,当我们四个大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花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都没能让小家伙穿上我们为她选定的那双缀满漂亮装饰的小凉鞋——1岁多的她坚定地选择了一双花色暗淡的红色小雨靴。看着她穿着雨靴快乐地跑来跑去的身影,我不禁问自己:我们的选择真的是孩子自己的需要吗?
带着问题出发,要比盲目的乐观自信好得多。很快,我就发现在教养孩子时,我们的很多言行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小孩子和成人在体力和智力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习惯性地为孩子决定一切——因为我们更聪明、更强壮、拥有对资源的绝对掌控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成为了我们的附庸,而不是具有独立灵魂的个体。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中就告诫父母们:“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忽视孩子感受的后果是:我们通常是从“我”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的第一感受往往是“自我”的挫败感——自己没有管好孩子,而不是考虑是什么让孩子哭闹,以及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玩沙子或者玩水正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别玩了,衣服都脏(湿)了。”——除了担忧孩子的卫生问题之外,也会有觉得给孩子换洗衣服是件麻烦事的考量。可如果问父母们这样一个问题:给孩子多换洗几十次衣服,让孩子的心智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你愿意吗?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会回答不愿意。
……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我们必须将焦点放在孩子的身上,探索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潜藏的心理因素。朝夕相处并不代表了解,相反,这可能会让我们和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日常生活会消磨我们对于孩子成长变化的敏锐性。而书本中得来的教养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消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何况每一个孩子的性别、性格、成长环境都大不相同,需要根据情势的不同来因势利导。我们只能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量身打造教养方案,而不能将书中的方法原样照搬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顺势而为”最重要。简而言之就是要“顺应天性,因势利导,适时而变”。
顺应天性——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了解孩子的行为及心理;
因势利导——接纳孩子的感受、以鼓励和合作的态度来代替责骂和对抗;
适时而变——捕捉孩子的兴趣和敏感期、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天赋。
顺应天性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口唇期”以卫生为由夺走孩子要塞到口中的物品,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哭闹。父母们更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卫生的物品,满足这一时期孩子用嘴去探索世界的需要。
因势利导的重点在于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如同洪水一般,“堵”不如“导”。面对哭泣的孩子,你再大声呵斥:“不许哭!”都不如将他轻轻拥入怀中更能平复孩子的情绪。因势利导需要父母发挥创造力,灵活机动地根据环境和情势来疏解引导孩子的情绪。
适时而变则是要求父母们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及时更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你翻开《家有小苗初长成》,就会发现有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造成了不经意的妨害。而孩子那些或可爱或恼人的言行背后,潜藏了多少我们不曾细想的意义。
《家有小苗初长成》最初的发端只是我想给苗苗采撷一些值得记忆的时光碎片,但在将记忆付诸文字的时候,我却发现这个过程可以引发我更好思考如何去陪伴孩子成长。这让我想起犹太人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懂盖房子,那么就想办法去教别人怎么盖房子。——你在教别人的过程之中,会努力地去学习相关知识,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应的方法。我想,子女教养也是如此,于是,我才不揣浅陋,花费了2年多的时间写就了《家有小苗初长成》。
写作本身是愉快的,它让我又一遍遍重温了陪苗苗一起成长的幸福时光。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写作之初,我就为了日后父母们阅读的便利,制定了一条标准:尽力将每篇文章的篇幅控制在三千字左右。结果我很快发现,如何在这三千字里摆出事实,讲清道理,又不让整篇文章显得枯燥无味,说教味十足,成了对我的最大考验。在精益求精的同时,如何用一条逻辑主线将全书贯穿起来,使其“形散而神不散“,构成了对我的第二个考验。而出于敝帚自珍的原因,如何在大量的亲子事例中进行取舍,也颇费了我一番脑筋。但正如孩子的成长一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家有小苗初长成》羽翼渐丰,已得以和大家见面了。
在这本书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普通孩子的成长故事,你会发现,苗苗所面临的问题和大多数孩子面临的问题一样。因为我记得韩非子在《说林下》中讲过一个“伯乐授徒”的故事:伯乐将识别千里马的本领教给他不喜欢的学生,而将相普通马的本领教给他喜欢的学生。伯乐知道,相比千里马而言,普通马是更为广泛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天才毕竟是少数,而普通孩子才是绝大多数。何况,天才所适用的方法,却并不一定适用我们的孩子。我不奢望能够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但希望《家有小苗初长成》对大多数的家庭能有所裨益。
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并作出正确的应对?这是我与父母们探讨的重点。相比方法而言,我更加看重“心法”——教育孩子的观念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一些基本的东西,才能慢慢显出明显的效果。况且,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养孩子没有什么固定套路,必须随着孩子的成长因材施教,招式才不会用老。书中所提及的一些个人的技巧
VIP会员查看更多完整内容。
微信搜索「布克船长亲子故事」,关注领取价值128元VIP会员的3天体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