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资治通鉴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适合 11-14岁,8-10岁
绘本《资治通鉴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黄山书社
绘本内容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了自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3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因而钦賜此名。赵芳芳编写的《资治通鉴故事》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能给读者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资治通鉴故事》是“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系列之一。
商鞅变法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的后裔,精通法家的学问。他在卫国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便到了魏国,投靠到相国公叔痤门下。
公叔痤很赏识公孙鞅,有心提拔他,但他还没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自己便病倒了。公叔痤是魏国的顶梁柱,魏惠王得知他病重的消息,亲自来探视。魏惠王见公叔痤生命垂危,着急地说:“要是你不幸去世,谁能接你的班呢?”公叔痤对他说:“臣手下有个中庶子名叫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主公任用他为相,是可以放心的!” 公孙鞅不过是个无名之辈,怎么担得起相国的重任?魏惠王心里暗想。公叔痤看出了他的心思,又挣扎着说道:“国君如果不打算起用公孙鞅,那一定要将他杀了,千万别让他离开魏国,否则一定会对魏国不利的。”魏惠王见他说得这么吃力,不忍心再拒绝他,便答应了。
魏惠王出门后上了车,叹息道:“公叔痤病人膏肓,实在太可怜了。他现在说话颠三倒四,一会儿要我托国于那个卫国的小子,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真是太荒唐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让人将公孙鞅找来,对他说:“我刚才向国君推荐你为相,国君没有答应;我只能又说,如果不准备起用你,就请他杀了你。我必须先为国君谋划,然后再照顾自己的属下。你赶快逃走吧,不然的话会惹来杀身之祸的!” 公孙鞅却不惊慌,说:“国君既然不愿意听从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从您的话杀了我呢?”公孙鞅没有仓皇出逃,但他也知道自己在魏国没有机会了。后来,公孙鞅得知秦孝公下令招贤,便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去了。
公孙鞅到了秦国,通过内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公孙鞅的一番富国强兵之策让秦孝公感觉茅塞顿开,对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秦孝公召集众臣商议变法,尽管很多人对公孙鞅的变法思想均持反对态度,但秦孝公主意已定,大臣们反对也无济于事。于是,秦孝公封公孙鞅为左庶长,赐金一万,主持变法。
公孙鞅很快拟定了变法之令,将条款上呈给孝公。新法包括:将百姓编成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罪连坐。
举报犯罪的人与立下军功的人获得同样的赏赐;包庇藏匿罪犯者与叛变投敌者受到同样的惩处。建立军功者按不同等级获得爵位;私自斗殴者按不同程度加以惩治。辛勤耕作、纺纱织布者可以免除赋役;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者全家收为奴隶。没有获得军功的王亲国戚不能载人宗族的名册,根据爵位官职享用田地房宅、奴仆侍女、服饰器物。;功劳大的人获得荣誉地位,没有功劳者即使再有钱也没有显赫的身份。
秦孝公一边看一边连声叫好,当即准奏,但公孙鞅却没有立即颁发。公孙鞅担心百姓对法令不信任,为了让他们相信自己推行新政的决心,便让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都城的南门,派官兵看守着,并贴出告示:“谁能将此木徒步扛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百姓很多,大家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人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没人上前动这根木头。
公孙鞅又让人贴出告示,将赏金加至五十。扛一根木头就能得五十金?真让人匪夷所思。
这时,有一个人将信将疑地站了出来,扛起那根木头,一直走到了北门。公孙鞅亲自等候在北门,当场将五十金交到那人手上。此事引起了轰动,百姓们奔走相告,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这时公孙鞅才将新法正式颁布。
新法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刚开始实行的一年,反对声四起,从各地来都城告状的达数千人之多。但秦孝公信任公孙鞅,毫不动摇。公孙鞅治法严苛,损害了不少王公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也被他得罪了。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秦国国力大增,国富民强,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再没人因吃不饱饭而落草为寇了。百姓们为国奋勇作战,而不再私下斗殴。一些当初强烈反对新法的人开始围着公孙鞅拍马奉承。公孙鞅对他们不屑一顾,说他们都是乱法的刁民,将他们发配到了边远的地方。
秦国日益强盛,公孙鞅对孝公说:“秦国与魏国形同水火,将来不是秦国灭掉魏国,就是魏国灭掉秦国。以前魏国自恃强大,侵占了秦国不少地方。现在魏国占据黄河、崤山之险,它兵力强盛时可以直接打过来,完全没有什么阻碍;力量不足时据险自保,我们也拿它没有办法。这些年我们秦国在您的治理下迅速壮大,而魏国刚刚被齐国打败,许多盟国已经弃它而去,所以现在正是我们解决这心腹大患的良机!” 秦孝公听从了公孙鞅的建议,让他率军出征魏国。
魏惠王一听秦军打过来了,急忙委任公子印(ang)为大将,率师迎敌。两军相遇,对峙扎营。公孙鞅在魏国时与公子印有些交情,于是修书一封,约他到秦营叙旧并订立盟约。公子印对昔日友情的分量估量过高,欣然前往,却中了公孙鞅的计,被秦兵活捉。魏军失去主将,很快就溃不成军。
魏军大败的消息传来,魏惠王惊恐万分,只得以割让河西一带的领地为代价向秦国求和。从此魏国的西面失去了屏障,而秦国向东的通道已经扫清障碍。直到此时,魏惠王才后悔当时没有听取公叔痤的建议。秦孝公奖励公孙鞅,将商於一带的十五个县封给了他。人们因此又叫公鞅为商鞅。
商鞅做了十年秦相,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得罪的人不计其数。他曾亲自到渭水监督处决犯人,看着河水被鲜血染成一片红色。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继位,即秦惠王。他一掌权就把矛头对准了商鞅。首先,素与商鞅不合的公子虔指使门客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随即派出官吏逮捕商鞅。商鞅仓皇逃往魏国,但魏人怨恨他曾欺骗公子印而使魏军大败,拒绝接纳他。商鞅回到秦国,直奔封地商於邑,与其党徒调动邑中军队往北攻击郑国。这时秦惠王派出的军队赶到了,与商鞅交战,并将其杀死。
秦惠王下令将商鞅车裂示众,还灭了其家族。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了自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3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因而钦賜此名。赵芳芳编写的《资治通鉴故事》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能给读者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资治通鉴故事》是“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系列之一。
商鞅变法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的后裔,精通法家的学问。他在卫国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便到了魏国,投靠到相国公叔痤门下。
公叔痤很赏识公孙鞅,有心提拔他,但他还没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自己便病倒了。公叔痤是魏国的顶梁柱,魏惠王得知他病重的消息,亲自来探视。魏惠王见公叔痤生命垂危,着急地说:“要是你不幸去世,谁能接你的班呢?”公叔痤对他说:“臣手下有个中庶子名叫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主公任用他为相,是可以放心的!” 公孙鞅不过是个无名之辈,怎么担得起相国的重任?魏惠王心里暗想。公叔痤看出了他的心思,又挣扎着说道:“国君如果不打算起用公孙鞅,那一定要将他杀了,千万别让他离开魏国,否则一定会对魏国不利的。”魏惠王见他说得这么吃力,不忍心再拒绝他,便答应了。
魏惠王出门后上了车,叹息道:“公叔痤病人膏肓,实在太可怜了。他现在说话颠三倒四,一会儿要我托国于那个卫国的小子,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真是太荒唐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让人将公孙鞅找来,对他说:“我刚才向国君推荐你为相,国君没有答应;我只能又说,如果不准备起用你,就请他杀了你。我必须先为国君谋划,然后再照顾自己的属下。你赶快逃走吧,不然的话会惹来杀身之祸的!” 公孙鞅却不惊慌,说:“国君既然不愿意听从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从您的话杀了我呢?”公孙鞅没有仓皇出逃,但他也知道自己在魏国没有机会了。后来,公孙鞅得知秦孝公下令招贤,便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去了。
公孙鞅到了秦国,通过内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公孙鞅的一番富国强兵之策让秦孝公感觉茅塞顿开,对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秦孝公召集众臣商议变法,尽管很多人对公孙鞅的变法思想均持反对态度,但秦孝公主意已定,大臣们反对也无济于事。于是,秦孝公封公孙鞅为左庶长,赐金一万,主持变法。
公孙鞅很快拟定了变法之令,将条款上呈给孝公。新法包括:将百姓编成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罪连坐。
举报犯罪的人与立下军功的人获得同样的赏赐;包庇藏匿罪犯者与叛变投敌者受到同样的惩处。建立军功者按不同等级获得爵位;私自斗殴者按不同程度加以惩治。辛勤耕作、纺纱织布者可以免除赋役;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者全家收为奴隶。没有获得军功的王亲国戚不能载人宗族的名册,根据爵位官职享用田地房宅、奴仆侍女、服饰器物。;功劳大的人获得荣誉地位,没有功劳者即使再有钱也没有显赫的身份。
秦孝公一边看一边连声叫好,当即准奏,但公孙鞅却没有立即颁发。公孙鞅担心百姓对法令不信任,为了让他们相信自己推行新政的决心,便让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都城的南门,派官兵看守着,并贴出告示:“谁能将此木徒步扛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百姓很多,大家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人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没人上前动这根木头。
公孙鞅又让人贴出告示,将赏金加至五十。扛一根木头就能得五十金?真让人匪夷所思。
这时,有一个人将信将疑地站了出来,扛起那根木头,一直走到了北门。公孙鞅亲自等候在北门,当场将五十金交到那人手上。此事引起了轰动,百姓们奔走相告,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这时公孙鞅才将新法正式颁布。
新法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刚开始实行的一年,反对声四起,从各地来都城告状的达数千人之多。但秦孝公信任公孙鞅,毫不动摇。公孙鞅治法严苛,损害了不少王公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也被他得罪了。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秦国国力大增,国富民强,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再没人因吃不饱饭而落草为寇了。百姓们为国奋勇作战,而不再私下斗殴。一些当初强烈反对新法的人开始围着公孙鞅拍马奉承。公孙鞅对他们不屑一顾,说他们都是乱法的刁民,将他们发配到了边远的地方。
秦国日益强盛,公孙鞅对孝公说:“秦国与魏国形同水火,将来不是秦国灭掉魏国,就是魏国灭掉秦国。以前魏国自恃强大,侵占了秦国不少地方。现在魏国占据黄河、崤山之险,它兵力强盛时可以直接打过来,完全没有什么阻碍;力量不足时据险自保,我们也拿它没有办法。这些年我们秦国在您的治理下迅速壮大,而魏国刚刚被齐国打败,许多盟国已经弃它而去,所以现在正是我们解决这心腹大患的良机!” 秦孝公听从了公孙鞅的建议,让他率军出征魏国。
魏惠王一听秦军打过来了,急忙委任公子印(ang)为大将,率师迎敌。两军相遇,对峙扎营。公孙鞅在魏国时与公子印有些交情,于是修书一封,约他到秦营叙旧并订立盟约。公子印对昔日友情的分量估量过高,欣然前往,却中了公孙鞅的计,被秦兵活捉。魏军失去主将,很快就溃不成军。
魏军大败的消息传来,魏惠王惊恐万分,只得以割让河西一带的领地为代价向秦国求和。从此魏国的西面失去了屏障,而秦国向东的通道已经扫清障碍。直到此时,魏惠王才后悔当时没有听取公叔痤的建议。秦孝公奖励公孙鞅,将商於一带的十五个县封给了他。人们因此又叫公鞅为商鞅。
商鞅做了十年秦相,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得罪的人不计其数。他曾亲自到渭水监督处决犯人,看着河水被鲜血染成一片红色。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继位,即秦惠王。他一掌权就把矛头对准了商鞅。首先,素与商鞅不合的公子虔指使门客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随即派出官吏逮捕商鞅。商鞅仓皇逃往魏国,但魏人怨恨他曾欺骗公子印而使魏军大败,拒绝接纳他。商鞅回到秦国,直奔封地商於邑,与其党徒调动邑中军队往北攻击郑国。这时秦惠王派出的军队赶到了,与商鞅交战,并将其杀死。
秦惠王下令将商鞅车裂示众,还灭了其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