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适合 8-10岁,11-14岁
绘本《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绘本内容
编辑推荐
《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采用“丝珠串线”的手法将各个故事紧密地串连起来,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一体。林先生用带有“京味”的语言,把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如道家常一样,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作者用带有“北京味儿”的语言,采用“丝珠串线”的手法,向读者简要介绍了东汉时期的历史,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取材于正史,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以通俗、通顺的文笔还原了历史原貌,描绘了二十余个精彩异常的历史片断,其中包括了许多被后人总结为成语和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一一再现了东汉时期真实的著名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林汉达是一位语言学家,对普通话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宁波人,虽然只能说家乡的方言,可写起文章来,用的却是地道的普通话。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林先生是语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一生向传统教育挑战。对中国的汉语拼音改革、成语通俗化、扫盲等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等是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是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经典。
目录
绿林好汉
赤眉起义
刘氏举兵
昆阳大战
死守黄金
豆粥麦饭
“铜马皇帝”
争先恐后
攻占两京
得陇望蜀
种地钓鱼
宁死不屈
取经求佛
投笔从戎
外戚专权
天知地知
豺狼当道
跋扈将军
宦官五侯
禁锢党人
官逼民反
精彩书摘
《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两个都是新市人(新市在湖北京山),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在当地农民当中威信很高,谁都乐意听他们的。他俩一露面,大伙儿都安静了,围了上来,那些打架的人也住了手,请他们评个理儿。
王凤维持秩序,叫王匡给打架的人排解排解。王匡站在土岗子上,挥着手,提高了嗓门儿对大伙儿说:“乡亲们,为了挖这么一点儿野荸荠,自个儿跟自个儿打架,太不值了。就靠这点儿东西,今儿填了肚子,明儿怎么办呐?咱们还是合计合计,找条活路才好哇!”
大伙儿嚷着说:“对呀!找条活路才好哇!”有的说:“王大哥,您说吧,咱们听您的!”王匡接着说:“是谁害得咱们没有饭吃?是谁把咱们的粮食全搜刮去了?就是那些做官的狗东西!只要咱们心齐,官府也不用怕。打开粮仓,就有饭吃,大伙儿说对不对?”
“对呀!打开粮仓,就有饭吃!干吧!”他们就公推王匡、王凤为首领,一下子跟他们的就有好几百人。一场农民的起义就这么闹起来了。这支农民起义军在王匡、王凤的带领下,抢了一些粮食,占领了一个山头,叫绿林山(在湖北当阳)。打这儿起,他们上打官府,下打恶霸,劫富救贫,除暴安良,没几个月工夫,就有了七八千人。后世的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在荆州打出了名,在南方的另外几支农民起义军,像南郡(在湖北荆州)的张霸、江夏(在湖北黄冈西北)的羊牧,各有一万来人,也都和他们互相联络,彼此呼应,声势可就更大了。
农民起义的消息到了长安,王莽忙召集大臣们,问他们怎么办。大臣当中奉承王莽的人多。他们说:“皇上不必操心,这些人既然活得不耐烦,发大军去把他们剿灭,不就结了吗?”王莽理着胡子,点点头。可有个将军站出来说:“这不行啊,千万不能发兵去打老百姓!”王莽一看,原来是左将军公孙禄,就皱着眉头问他:“为什么不行?”
公孙禄说:“大臣当中有不少人报喜不报忧,所以下情不能上达。他们有意蒙蔽皇上,有的乱划田地,叫农民没法儿耕种;有的不顾老百姓的痛苦,只知道加重捐税。百姓造反,罪在官吏。只要皇上惩办这些贪污的官吏,向天下赔不是,再派贤良的大臣去安抚全国,国内就能够安定下来。还有,进攻匈奴的军队应当赶快撤回来,再跟匈奴讲和。从今天的形势看来,可忧虑的不是塞外的匈奴,而在中原!”
王莽只准别人顺着他说话,公孙禄那样顶撞他,他一听就有气。他叫卫士们把公孙禄轰了出去。接着,他下了命令,吩咐荆州的长官快去剿灭绿林军。荆州的长官不敢怠慢,马上召集了两万官兵,浩浩荡荡杀奔绿林而来。
绿林的首领们立刻带领着弟兄们迎了上去。跟大队的官兵交战,他们还是第一次。官兵一向欺压老百姓,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反正他们手里有刀,老百姓没有刀。没想到,绿林好汉跟他们拼起命来,越打越精神。官兵招架不住,开头还慢慢地后退,后来连爬带滚,四散逃跑,还死伤了好几千人。兵器和粮草,扔得沿路都是。
王匡、王凤趁着机会,带着大家伙儿攻进竞陵(在湖北天门西北)、安陆(在湖北应山南)两个城。绿林军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打开粮仓,把粮食分了一些给城里的贫民,大部分都搬上了绿林山。他们回到绿林,一清点,人数增加到五万多。王匡和王凤就合计着,要再打些大仗,给王莽厉害瞧瞧。
想不到第二年(公元22年),绿林一带发生了疫病,一天当中就死了几百人,两个月下来,五万人死了快一半。王匡、王凤看着待不下去了。只好把其余的人分成几路,离开了绿林山。其中一路r々领了南阳(在河南南部),称为“新市兵”;一路占领了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占领了平林(在湖北随县东北),称为“平林兵”。这三路起义军,还统称“绿林军”。
平林有个避难的原汉室贵族子弟,叫刘玄。王莽篡位以后,他隐姓埋名,藏在了他姥姥家。这会儿,听说农民们起来反抗官府了,想着自己这么躲躲藏藏,总不是个了局,就投奔了绿林的“平林兵”,还当了一名首领。
这时候,不光是荆州一个地方,东方、西北、北方的老百姓也纷纷起义,弄得王莽应付不了啦。
……
前言/序言
告诉读者
雪岗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为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画这回请年轻画家上了色,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竞不觉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东汉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即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长销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的;没有踏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五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