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战国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适合 8-10岁,11-14岁
绘本《战国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绘本内容
编辑推荐
京味语言大师的传世之作!家庭书架的珍藏精品!一套经典的历史晋级读物!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林汉达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
《战国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为该故事集其中一本,再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原貌。
内容简介
在《战国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作者林汉达取材于正史,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以通俗、通顺的文笔还原了历史原貌,描绘了二十余个历史片断,包含了不少被历朝历代传颂的经典故事,再现了战国时期真实的著名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
作者的写作也非常有特点,用丝线串珠的方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林先生是语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一生向传统教育挑战。对中国的汉语拼音改革、成语通俗化、扫盲等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等是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是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经典。
目录
三家分晋
用人不疑
河伯娶妇
起死回生
不受蒙蔽
商鞅变法
孙膑下山
马陵道上
悬梁刺股
攻守同盟
合纵抗秦
连横亲秦
胡服骑射
屈原投江
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
火牛陷阵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远交近攻
赠送绨袍
坑杀赵卒
毛遂自荐
盗符救赵
图穷匕见
统一中原
精彩书摘
《战国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城围困了两年多,还没打下来。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瑶正在察看地形的时候,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心里就有了主意了:晋水是由龙山那边过来,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一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士兵们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又在上游那边造了一个很大的蓄水坑。在晋水上筑起坝来,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一连下了几天大雨,蓄水坑里很快就满了。智伯瑶叫士兵们开了个豁口(豁huo),大水就直冲晋阳城,灌到城里去了。不到两天工夫,城里的房子多半给淹了。老百姓跑到房顶上和高地上避难。竹排、木头板子都当了筏子。烧火、做饭都在城头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宁可淹死,不肯投降。
赵襄子叹息着对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要是水势再高涨起来,咱们不就全完了吗?”张孟谈说:“我总觉得韩家和魏家决不会甘心情愿地把自己的土地让给智家。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依我说,主公多准备小船、竹排、木筏子,再跟智伯瑶在水上拼个死活。我先想办法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探探他们的口气,也许会有办法。”赵襄子当天晚上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去跟两家相商,约他们反过来,一同去打智伯瑶。要是韩康子和魏桓子能够同意的话,赵襄子就有救了。
第二天,智伯瑶命令下来,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挺得意地对他们说:“我用不着交战就会得胜,我能够叫这条晋水替我消灭赵家。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以为晋国的大河像城墙一样可以拦住敌人。照晋阳的情形看来,水能灭国,大河反倒是个祸患了。你们看看:晋水能够淹晋阳,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夏县西北),绛水也就能淹平阳(韩家的大城,在山西临汾南),是不是?哈哈哈!”韩康子和魏桓子连连答应着说:“是,是,是。”智伯瑶见他们答话有点儿慌里慌张,好像挺害怕的样子,自己才觉得说漏了嘴。他忙赔着不是说:“我这个人呐,是个直心眼儿,有一句说一句,你们可别多心!”他们两个人又点头哈腰地说:“是,是!您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们能够跟着您,蒙您抬举,真是非常荣幸了。”他们嘴里尽管这么说,心里可恨透了智伯瑶,决定要跟着赵襄子干了。
第三天晚上,约莫四更天,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了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已经湿了,兵营里全是水。他还以为堤坝开了口子,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士兵们去抢修。不大会儿工夫,水势越来越大。智伯瑶的家臣豫让(豫yu)带着水兵,扶着智伯瑶上了小船。
智伯瑶在月光下回头一瞧,就见士兵们在水里一起一沉地挣扎着,这才明白敌人把水放过来了。正在惊慌不定的时候,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战鼓声。赵家、韩家、魏家三家的士兵都驾着小船、竹排、木筏子,一齐冲杀过来,见了智家的士兵就连打带砍,一点儿不放松。当中还夹杂着喊叫的声音:“别放走了智伯瑶!拿住智伯瑶的有赏!”智伯瑶对豫让说:“原来那两家也反了!”豫让说:“别管他们反不反,主公赶紧杀出去,上秦国去借兵!我留在这儿破出死命对付他们。”说着,他跳上木筏子,杀散敌人,叫大将智国保护着智伯瑶逃跑。
智国保护着智伯瑶,坐着小船一直向龙山那边划去。这一带没有追兵,智伯瑶才喘了口气。他们好容易把船划到了龙山跟前,急急忙忙爬上了岸。幸亏东方已经发白了,他们顺着山道走去,跑了一阵子,略略宽了宽心。不料刚一拐弯儿,迎头就碰见了赵襄子!赵襄子早就料到智伯瑶准从这条路上跑,预先带领一队兵马在那边埋伏着。他当时就逮住了智伯瑶,砍下他的脑袋。智国自己抹脖子自杀了。
三家的兵马合到一块儿,把沿着河边的堤坝拆了。大水仍旧流到晋水里去,晋阳城又露出旱地来了。
赵襄子安抚了晋阳居民之后,向韩康子和魏桓子道谢。他们宣布智伯瑶的罪恶,就照古时候的习惯,把智家的男女老少杀得一个不剩。韩家和魏家的一百里土地和户口,当然由各人收回去。智家的土地和户口,他们就三股平分了。
……
前言/序言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为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画这回请年轻画家上了色,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竞不觉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战国故事(美绘版)/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即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长销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的:没有踏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五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
很多读者对这套书未能完成感到惋惜,在来信中希望续写续编下去。2006年我退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陆续写出了后五种,即《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和《清朝故事》。这样,十种一套、完整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就出齐了。从第1本到第十本,经过了五十多年,由两代作者接力完成。这算得上我国出版界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