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倾听博物馆:朋朋的时光笔记1》- 适合 8-10岁,5-7岁,小学用书
绘本《倾听博物馆:朋朋的时光笔记1》,新蕾出版社
绘本内容
四年前的春天,我注册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希望把自己在博物馆讲过的内容,写成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小文章,让那些到不了现场听讲解的小朋友看到。那时,我还很用心地设计了几个小栏目,想着能长期更新下去。
然而,事与愿违。文章虽小,但从选题到落笔,组织起来却也很费时间,坚持不间断地更新,确实是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中途时写时停,栏目也调整过很多次,讲过成语里的文物,讲过希腊、埃及的游记,等等。
三年前,公众号的音频内容越来越多地被小朋友们接受,后来想想,干脆集中精力做个音频的小栏目吧,于是有了《朋朋说》。还记得当时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人都奔着《清明上河图》而去,我想着,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们讲讲“石渠”在哪里?渐渐地,我在选题和写作时找到了一些规律,总结出来就是“小切口,大背景,当下语言”。“小切口”指的是话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毕竟体量有限,切口小些更易于话题的展开,讲起来也不累。“大背景”指的是要有立意,小小的知识点背后是个可以让孩子们去拓展的大空间,比如宋代的广告牌背后就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下语言”指的是要建立与孩子们当下认知的勾连,这不仅能够让话题变得有趣,更是在为孩子们树立一种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很多家长对博物馆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充分认可的,但总觉得这个空间、这类内容是有距离感的,似乎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得到浩瀚艰涩的典籍史料中去。我想说的是,古人的记忆和智慧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去寻找和发现了。其实,《朋朋说》不只是讲给孩子们的,也是讲给家长们的,希望他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去学习。后来,和持续收听的很多家长们沟通后发现,我的努力在渐渐地起作用。
起初,为了讲述起来更自然和真实,就像是朋朋哥哥真的站在孩子面前那样,我基本上都是把文章框架和要点内容列下来,然后在录音的过程中,一边组织语言一边讲述,所以《朋朋说》前五十多集都只有音频,没有文字,后面才调整为先组织起成熟的文字,再进行录制。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江筱湖带着两位小伙伴将音频还原成文字,补齐了前半部分的内容。
在众多家长的建议下,我决定把《朋朋说》的文字结集出版,并且配上音频二维码,让孩子们可以边听、边读、边看。并且,书里的故事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交替排序,希望孩子们在阅读时也能体会到时光流转的魅力。书稿在整理和修订期间,我的团队伙伴们付出了很多辛劳,感谢他们的细致工作。同时要感谢新蕾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在审读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给我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谢谢“耳朵里的博物馆”团队里所有伙伴的支持,是他们让这套书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当然了,最应该感谢的是一直在听我讲解的小朋友们和家长们,大家的倾听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让我有力量坚持做下去。前几日,和朋友聊天儿,我说我希望能够继续录制《朋朋说》,把文字都整理出来,每年至少结集出版一本,等我老了,看着柜子里满满的几排书,那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现在,这个愿望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倾听博物馆。
最后,我想和所有读到这本书的小朋友说:
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
我想把它们的故事讲给你听。
每个故事都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