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中国通史》- 适合 小学用书,11-14岁,8-10岁

安东与吉米发布

绘本《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中国通史》,黄山书社

绘本内容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首朗朗上口的朝代歌,实际上用非常精练的语言囊括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连绵不绝呢?阅读赵芳芳编写的《中国通史》,窥探历史人物的成败,洞察王朝帝国的兴衰。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它因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而得名。1973年,当地村民为建造排涝站,深挖地基,意外发现河姆渡遗址。经1973 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在2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四个依次相继叠压的文化层。据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即距今约七千年。
    在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炭化的稻谷、谷壳、稻秆、稻叶混合堆积,形成20厘米~50厘米厚的堆积层,最厚的地方超过1米,有的地方还发现有米粒,很多稻谷都保持着原来的外形。稻谷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极为罕见。
    同时还出土有上百件骨制的农具——骨耜,这种农具采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一般在肩臼处凿一方孔,有的在骨板中部刻一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用以绑缚木柄。安装了木柄的骨耜也有发现。
    大量稻谷和农具的发现,说明河姆渡的农业已经比较进步。
    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许多猪的骨骼,破碎的猪骨和牙齿更是到处可见;还出土了一件陶塑小猪,从其形态看,具有家猪的特征,这说明猪在当时已经是人工饲养的家畜了。从这里出土的水牛的骨头也很多,因而考古学家推断这一时期水牛也可能是家养的。
    河姆渡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河姆渡居民于是建造了通风和防潮性能都比较好的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主要使用木材,建筑方法是在地面栽立桩柱,在柱上架设横梁,构成架空的基座,再在上面铺设地板,在地板上立柱、建墙、盖顶。这种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最早的干栏建筑实例。河姆渡居民不但掌握了较先进的木器制作工艺,而且懂得根据环境的特点建造合适的住所。
    河姆渡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等。陶器胎泥纯净,以稻壳和稻草茎叶碎末为羼(chan)和料,胎质疏松粗厚,硬度低,吸水性强,均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工艺技术较为原始。
    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锥、针、匕、凿、匙等各种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骨器,还有笄、坠、珠等装饰品骨器,数量和种类都居同时代遗址之冠。骨器的磨制十分精细,有的器物上刻有精美的图案。遗址出土有二十多件象牙制品,其中的鸟形匕状器等,显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
    河姆渡遗址还保存了不少完好的木器,其中数量最多的木制工具,有耜、铲、杵、矛、匕、槌、纺轮等,制作工艺非常突出,表面打磨光滑,有的还刻有精美的花纹。尤其是建筑物木构件上的榫铆、企口板,更反映了河姆渡居民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
    河姆渡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现了长江流域较早阶段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如今,当地在遗址现场建成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向人们展示7000年前的建筑,再现了先民们生活、劳动的场景。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首朗朗上口的朝代歌,实际上用非常精练的语言囊括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连绵不绝呢?阅读赵芳芳编写的《中国通史》,窥探历史人物的成败,洞察王朝帝国的兴衰。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它因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而得名。1973年,当地村民为建造排涝站,深挖地基,意外发现河姆渡遗址。经1973 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在2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四个依次相继叠压的文化层。据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即距今约七千年。
    在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炭化的稻谷、谷壳、稻秆、稻叶混合堆积,形成20厘米~50厘米厚的堆积层,最厚的地方超过1米,有的地方还发现有米粒,很多稻谷都保持着原来的外形。稻谷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极为罕见。
    同时还出土有上百件骨制的农具——骨耜,这种农具采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一般在肩臼处凿一方孔,有的在骨板中部刻一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用以绑缚木柄。安装了木柄的骨耜也有发现。
    大量稻谷和农具的发现,说明河姆渡的农业已经比较进步。
    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许多猪的骨骼,破碎的猪骨和牙齿更是到处可见;还出土了一件陶塑小猪,从其形态看,具有家猪的特征,这说明猪在当时已经是人工饲养的家畜了。从这里出土的水牛的骨头也很多,因而考古学家推断这一时期水牛也可能是家养的。
    河姆渡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河姆渡居民于是建造了通风和防潮性能都比较好的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主要使用木材,建筑方法是在地面栽立桩柱,在柱上架设横梁,构成架空的基座,再在上面铺设地板,在地板上立柱、建墙、盖顶。这种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最早的干栏建筑实例。河姆渡居民不但掌握了较先进的木器制作工艺,而且懂得根据环境的特点建造合适的住所。
    河姆渡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等。陶器胎泥纯净,以稻壳和稻草茎叶碎末为羼(chan)和料,胎质疏松粗厚,硬度低,吸水性强,均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工艺技术较为原始。
    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锥、针、匕、凿、匙等各种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骨器,还有笄、坠、珠等装饰品骨器,数量和种类都居同时代遗址之冠。骨器的磨制十分精细,有的器物上刻有精美的图案。遗址出土有二十多件象牙制品,其中的鸟形匕状器等,显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
    河姆渡遗址还保存了不少完好的木器,其中数量最多的木制工具,有耜、铲、杵、矛、匕、槌、纺轮等,制作工艺非常突出,表面打磨光滑,有的还刻有精美的花纹。尤其是建筑物木构件上的榫铆、企口板,更反映了河姆渡居民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
    河姆渡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现了长江流域较早阶段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如今,当地在遗址现场建成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向人们展示7000年前的建筑,再现了先民们生活、劳动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