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三十六计(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 适合
绘本《三十六计(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中国文联出版社
绘本内容
《三十六计(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计名探源】
此计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欲取高丽。路过辽东,见到距长安五千余里的辽河水,皇帝即产生了后悔之心。不几日,来到海边,那波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又使皇帝产生恐惧。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们的劝告。东望高丽,隔海千里,皇帝找来前部总管张士贵问计。张士贵无奈,只好请薛仁贵于帐下。薛仁贵献计说:现在天子只是担忧大海难渡,无法征讨高丽,我有一计,可以让千里海水到明天就不见半点,无论是太宗皇帝,还是士兵,都如同在平地上一样,平平安安地渡过大海。接着他们见了皇帝禀告说:在附近的海上,居住着一位豪富老人,愿为您的三十万兵马提供粮草,太宗皇帝非常高兴,宣豪富老人进见,豪富老人让太宗皇帝前去海边亲验。当文武百官随太宗皇帝来至海边时,只见眼前上万间房屋都用彩幕遮围着。老人将皇帝请进一间四壁挂着彩绣地上铺着地毯的屋子。皇帝入座,百官进酒,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只觉得四面的帷幕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哗哗的涛声如雷震响,桌子上的杯子盘子翻落在地,身体也坐不稳。这时皇帝心生疑惑,命人揭开围幕观看,只见一望无际的涛涛海水,分不清东西南北,太宗皇帝惊恐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张士贵起身回答说:“这就是我们过海的计谋,借着风势,已快到东岸了。”就这样,太宗皇帝在不知不觉中被人瞒着渡过大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对,对立、相反的方面。全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与公开行动相对立。
③太阳、太阴:太,这里是指的极端、特别、非常之意。全句意为:在最公开的行动后面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译文】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密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品读】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运用到现代的经营生意方面,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各自赢利的企图隐藏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一般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会怀疑,对方就会利用这一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从而能够出其不意取胜。这“瞒天过海”之计,是最常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正因为如此.才更容易被人们忽视。
【军争买例】
彼得一世不战退敌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与瑞典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和控制波罗的海沿岸,连续数年展开海上和陆地的激战。当时的瑞典是欧洲军事强国,在多次交战中,俄国都受到惨重损失。
1696年,彼得大帝正式成为沙俄统治者。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精力,励精图治,整顿武备,同时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很快扭转了俄国落后的军事经济面貌,也使俄国在瑞俄战争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
1704年,彼得大帝为了更有力地征服和控制波罗的海,开始在海滨修建新都圣彼得堡。新都面朝西方,象征着彼得向西方扩张的宏图大举。同时,彼得大帝还在科特林岛上修筑防御工事,兴建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建造船坞和要塞。
彼得在进行上述一系列建设的时候,面对的条件和环境是较为恶劣的。瑞典军事力量仍非常强大,威胁着俄国沿海要地和工程建设。正在建设的圣彼得堡距离俄国力量中心很远,所有的供应必须通过荒无人烟的地区运来。彼得实施的修建计划,规模庞大,花费极高。从各种情况看,俄国都面临着很大风险。瑞典人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于是决定趁机发动进攻,一举摧毁沙俄下大气力正在营造的工程,解除俄国对瑞典可能形成的重大威胁。
瑞典人的第一次进攻,由于力量不足,准备匆忙,被俄国军队很轻易地击败。经过充分、认真地准备,调集了强大优势的陆军、海军,瑞典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