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 适合8-10岁,5-7岁,3-4岁,交通工具,想象力

西虹市姐姐发布

绘本《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21世纪出版社

绘本内容

绘本描述

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玛丽安一起,开山辟路、挖通江海,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新型挖土机的出现,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迈克爱玛丽安,舍不得把她丢弃在破旧的砂砾坑里生锈、散架,他仍然相信玛丽安一天挖的土够得上100个工人挖一周。直到有一天,迈克在报纸上看到砰砰镇要建新的镇中心半工楼,于是,他们出发了……
像每个儿童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结局一样,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是凭借《小房子》获得了凯迪克金奖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又一部力作。

编辑推荐

1999年11月13号,美国波士顿郊区查理河畔的西洛克波里正在举行一个开工仪式,一个新的社区公园将要在这里建成,这一天正好是《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出版60周年,于是这一天被命名为“迈克马力甘日”。一晃十年过去,在迈克马力甘这本书诞生70年之后,它的中文版终于和小读者们见面了。
玛丽安是一辆红色的蒸汽挖土机,她和伙伴迈克马力甘把她爱护得很好,他们在一起愉快地工作,可惜好景不长,新型的挖土机的出现抢走了蒸汽挖土机的“活儿”,玛丽安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可是迈克马力甘和玛丽安不甘心,看了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后,他们上路了……最后,像每个儿童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结局一样,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伯顿笔下的很多主角,是非常生活化的建筑物或者交通工具,像小房子、小火车、蒸汽挖土机,这些本来没有生命的物体,由伯顿的神奇之笔变得生动起来。例如,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玛丽安,在图画中伯顿甚至都没有让她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玛丽安一直是沉默的,她不说话、也没什么表情,但她似乎无处不在,抢尽了“风头”——这就是伯顿创造的奇迹吧?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我把这本书读给两岁半的儿子们听,每翻一页,他们都会问:“玛丽安呢?”然后他们会指着那辆红色的挖土机,兴奋地说:“在这里!”
对孩子的尊重是伯顿创作最重要的原则。伯顿曾说过,孩子是最率直的批评家。在自述中,她提到:“我创作的第一本书不是《小火车头》(Chow Chow),而是《简妮弗林特》,有关一粒灰尘的故事。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觉得这个故事不错,但是13个出版社都不这么想。退稿后,我把故事都给三岁半的阿瑞斯听,我还没读完,他就睡着了。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很多,从此以后,我会把我的故事一遍遍地都给我的孩子听,观察他们的反应,然后修改故事……对于图画,也是如此。”
孩子不仅仅是伯顿作品的批评家,还是创作的“伙伴”。在《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的第39页有一行小字:“感谢迪克波肯布什想出这个好主意。”据说,当伯顿创作这本书时,写到迈克马力甘和玛丽安挖好了地下室,却忘了给自己留一条上来的路,就不知道这个故事该如何编不下去了。正好迪克波肯布什和家人一起到伯顿家做客,当时12岁的迪克想出了这个好主意。很多年后,迪克还为自己给这本经典儿童绘本做出的“贡献”而无比自豪——尽管伯顿把“波肯布什”拼写错了。伯顿还把自己的孩子也进了本书中——那个出主意的小男孩就是以伯顿的二儿子麦克作为原型的。
翻译伯顿的这本经典童书,对译者是一种荣幸,也是很大的挑战。她的文字像音乐,有很强的节奏感,像一个个音符在纸上跳动,这些音乐在翻成中文的过程中还能保留吗?她的文字还是图画的一部分,随着画面的流动而变化多端——在这一页是对称的梯形,到另一页又是渐变的弧形。汉语的简洁使得重现英文字母组成的种种图案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在翻译的过程中,严谨的编辑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包括要根据排版的“形式美”对每句话做出增删,只是为了让这一页的文字组成的图形更接近伯顿的原着……
在写这篇介绍文字的时候,我在电脑里看到第一稿的翻译时间——2008年8月,在一年的时间内,译稿做了多次改动,只是希望每一次的“推敲”都能让这本书离孩子们更近一些。在这里,要谢谢出版社的编辑,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修改意见,也谢谢我家两个“最率直的批评家”又萱、又葳,我把这本书都给他们两人听,听完他们就大叫:“妈妈,从头再讲一遍吧!”
赵静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