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黎明》- 儿童故事,绘本阅读,亲子阅读,睡前故事

楠大小姐发布

绘本故事《黎明》,作者:尤里?舒利瓦茨

绘本故事内容

image

静。

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横亘在画面的中央。
这时,我们还看不清楚画面里画的是什么,一是它太小了,场景还没有充分展开;二是它看上去既模糊又朦胧,只是两道长长的暗蓝色的粗线条。

其实,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如果我们突然闯进了黑夜之中,当我们的眼睛还没有适应突如其来的黑暗时,我们看出去的不就是这样的情景吗?
看,画面大面积的留白,让我们觉得这一页几乎没什么可看

image

长椭圆形变长变大了,比上一页大了将近两倍。天色变青了,对吧?尽管还是有点模糊,但我们已经能够勉强分辨出来了,一道长长的暗蓝色是一座逶迤连绵的山,而另一道,似乎是岸。
但夹在它们中间的,是雾,还是湖呢?
这一页,原版书上还是只有一个字:Still。大家觉得译成什么好呢?是止,我们根据前面的原则,译成了“止”。
所有的景物似乎都像凝固了一般地静止不动。我们曾经想改,觉得“止”不够上口,但根本没法改。不知作者为何把画面画成了一个长椭圆形的形状,是我们眼睛的形状吗?

image

我们的目光从左边的画面,移到了右边的画面。
这下看出来了,那个巨大的墨点,原来是一棵大树的树冠。这下我们算是彻底地看清楚了,是山,是湖,是岸。

这两页是一个对页

静。
止。
又冷又湿。

是否感受到了诗的韵味?

image

湖边的一棵树下

镜头推了上去,推成了那棵树的中景。文字也在辅助我们观察。

于是,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了树上,很快,我们就在树下找到了两个盖着毛毯熟睡的人形。

image

老人和他的孙子
缩在毛毯里。
看一个字“缩”,再看老人和孩子的身形。
黎明前,湖水边….
写实又写意。
作者如何能将两者结合得如此完美呢?

老人和他的孙子
缩在毛毯里。

image

月光照亮了岩石、树枝和树叶。
山站守在那里,黑黑的,静静的。

image

小船、毯子、树下的人、码头….
这些在文字里都未提及,又被掩盖到隐隐绰绰
波平如镜
天光水色融为一体
这里也是一个跨页的画面,但比上面一个跨页的画面要小了一圈。

image

雾气开始缓缓地、懒懒地升起。

image

一只孤独的蝙蝠静静盘旋。

image

一只青蛙在跳。
又是一只。

image

一只鸟在鸣叫。
另一只在回应。

image

老人叫醒了孙子。

image

他们从湖里提来了水。

image
image

他们卷起了毛毯,

image

是为了这一个画面!
看,上一幅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下子被释放到了一个十分开阔的空间。这一收一放,不仅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节奏,也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把他们的旧船推下水。

image
image

船桨吱嘎作响,
搅起片片水花。

image

突然间,

image

山和湖变得一片翠绿。

image

最后一个画面,是一幅单页图。
看似多余,实则不然。
太阳出来了,画面上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绚丽多彩了。山青水绿,小船成了一个黑影,一切又重归恬静。
山和湖因为光的映衬,也变得斑斓了

教育启示:

据说,尤里.舒利瓦茨创作这本图画书的灵感,来自于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他画的是水彩,但却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他从黎明前的一道微光开始画起,不疾不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画出了黎明前湖光山色的微妙变化。正如美国《父母杂志》所评论的那样:“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的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阅读这本图画书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讲读步骤:

1、游戏导入:通过“渔翁”诗歌唱诵游戏进行绘本导入;
2、重复阅读:阅读兴趣被激发后,注意引导孩子反复自由阅读这个故事;
3、对话理解:参考互动问题提问,加深孩子对绘本的理解;
4、实践应用:参考延伸活动,实现绘本对孩子生活经验的指导和延伸;


互动问题:

1、宝贝,你觉得这本绘本跟其他绘本有什么…

分类: 绘本故事